道家思想VS网络道德问题:庄子说,偏执是“恶”的母亲
网络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也让人相互交流变得更加容易,但是网络世界因为具备身份匿名,以及不用面对面交流的特点,人在网络世界中渐渐出现了一些道德问题。如网上匿名交往引发了类似撒谎、漫骂、盗窃、诈骗、敲诈勒索、黄色病毒、谣言诽谤、侵犯知识产权和隐私权等情况,这些问题往往会对他人造成伤害,诱发网络暴力。
道家思想里面蕴含的一些处事智慧能有效解决网络中出现的道德问题,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
1、理性的冷静是一种修养
面对网络世界中的是非,我们可以从道家思想中汲取一些精华来作为我们的处事原则。庄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意思就是,各种事物也无不存在与它自身对立的这一面。从事物本身出发,看起相对立的那一面,便无法看清全貌,从事物相对立的那一面出发,就能有所认识和了解。
我们可以侧面推论出,是与非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存在,也就是说道家并不认为世俗争辩中体现的是非观就是同于自然大道的是非,并指出万事万物随时都可以是是,随时都可以是非,是是非非,因循变化,并不绝对。
天下的是非是无法确定的, 因此无法确定什么是“是” 、什么是“非” ,也就是说是非 、善恶、美丑等都是相对的 ,即无法确定的。
我们进一步推广,那么道德上的善和恶,也是相对的,善恶很多时候都不能绝对化,带有一定的无法确定因素。
因此,我们不妨大胆假设,择善本身是需要去质疑的 ,因为善无法确定 ,再去固执恶就有问题了。
于是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以为自己在做善事, 因为善的不确定性 ,存在很大的误判的可能,结果做的善事越多, 相应做的恶就可能越多。
《庄子》一书中曾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辩论: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
庄子的意思是说,倘使我和你展开辩论,你胜了我,我没有胜你,那么,你果真对,我果真错吗?我胜了你,你没有胜我,我果真对,你果真错吗?难道我们两人有谁是正确的,有谁是不正确的吗?难道我们两人都是正确的,或都是不正确的吗?
将庄子思想落到网络世界,我们便能明白,是非难以确定,不是谁呼声高,就一定是对的,可能被压抑的一方才是对的,也可能大家都是对的,难以评判。那么面对网络上出现的种种舆论,我们就要小心了,不要被网络上通过文字、视频、图片等表现出来的是非观带着走,继而武断去评价是非对错,我们更应该懂得冷静一些,理性看待整个事情。
2、言语中的“主观偏见”色彩,往往是斗争的源头
道家并不赞成一个人去高谈阔论,指出与人争辩。与人争辩往往会将自己与他人对立,继而让鲜明的主客关系成立,人们往往会通过排挤客体来维护展主体,争斗也随之产生。
通俗来说,在与人争辩的动机,其实就是在向外界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是非观,那么,必然也会有不同的立场和是非观与你对抗,那么高谈阔论遇到争辩时,往往可能会激发矛盾,引发战争,伤人害己。
庄子《齐物论》指出:
“大知闲闲,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意思是大智的人广博,只有点小聪明的人则乐于细察、斤斤计较;高谈阔论的言论就像猛火烈焰一样气焰凌人,拘于智巧的言论则琐细无方、没完没了。
面对网络世界中诸多舆论,不宜高谈阔怜,斤斤计较,因为我们可能没有我们想得那么成熟,我们的言论中带有我们的立场,带有我们的偏见。这些偏见不仅可能引发网络骂战,更可能对事件本身的客观度造成巨大影响。一个大智慧的人,往往是广博、冷静、谦逊、柔善的。
人间最难化解的矛盾就是“自我执着”。
人在进行言谈的时候,有意无意会因为“自我执着”而做出一些添油加醋的事情,当这样“片面甚至失当的评价”经过多方转载后,原本事件可能就面目全非了。
庄子在“人世间”以颜回出仕卫国作为故事背景,借孔子的口指明:
“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 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
意思是言语犹如风吹的水波,传达言语定会有得有失。风吹波浪容易动荡,有了得失容易出现危难。所以愤怒发作没有别的什么缘由,就是因为言辞虚浮而又片面失当。
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一位上司对秘书说,你去和颜小二说明天交一篇稿子。然后秘书找不到颜小二,便和颜小三说:你看到颜小二和她说,老板明天要稿子,很急。然后颜小三和n多人说了以后,到颜小二耳朵里面可能是这样的:“十万火急,老板要你凌晨以前写一篇万字稿子,不然开除你”。于是颜小二便埋怨老板不近人情,但是是老板,咋好意思去问呢,而老板这边呢,也感受到了一丝丝颜小二的抵触情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们说,颜小二和老板关系不会恶化吗。
其实中间传话的人也没啥坏心,最后传到颜小二这边就面目全非,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个人关注的东西不同,对同一段话里面的关键点的在乎程度不同。
比如,做事火急火燎的人,就可能关注到老板那句话中明天就要,于是觉得很急,最后到颜小二耳朵里面,明天就成了十万火急。
再比如,有人做事比较注意质量,觉得给老板写稿子,必须认真,于是交一篇稿子变成了交一篇万字稿子。
这就是语言传播的力量,一件事情被传多了,因为每个人对事件的注意点不一样,继而这件事情到最后就面目全非了。
3、“清静无为”是一种修养,理性发言是一种气度
面对网络中出现的不道德行为,道家的“无为”思想也能提供一些启发,为人处事应该秉持“无为”的核心理念,清神静心,因顺自然。
道家的“无为”是告诉我们顺势而为,是智慧的体现。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择道义而为弃邪恶而不为,脱离蝇营狗苟。
理性把握好什么可以为,什么不为什么,凡事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冷静理智,择机而为。即“得失听之,毁誉任之,举重若轻,临危若盈,一笑置之,一言蔽之,不烦不恼,清神静心,轻松自在”。
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清静无为”实则是一种修养,理性发言更展现了我们的气度。
4、总结:偏执是“恶”的“母亲”
说了这么多,颜小二其实只想告诉大家,不要太注重去在人的心理树立树立一种是非善恶对错的观念,当人的内心充斥了这些观念之后, 就会变得善于责备、仇视他人,继而从根本上导致更大的恶。
这个世界似乎存在这样一个怪圈,一个人越是具备了善的知识,就越是难以容忍别人犯错误。他在设定“恶”的标准时,容易苛刻 ,很容易将太多人视为“恶人”,并在消灭“恶人”时尤其理直气壮。如果大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可以从“道德绑架”这个层面出发来理解就比较容易了。
人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别人的时候,被批判的对象不一定就如批判者所说的那般不堪,有很多时候,在批判的阴影下逝去的,很有可能就是人向善的良知。
偏执是“恶”的“母亲”。与其让偏执衍生出“恶”,还不如提高自己的修养,放下心中的偏执,哪怕减轻一些偏执都好。这样,我们的发言会更加理性。
当我们的行为不再会被道德规范束缚的时候,道德规范变成了我们身体一部分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做一些事情,就会显得一切无所用心,一切皆出于道德。这个时候的我们就不需要外在的道德规范来约束,因为道德观念已经成为我们脑子饿了就要喝水的下意识存在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显得游刃有余,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理想境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