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赋能驱动 有效调配资源推动融合
2022年以来,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入贯彻“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部署精神,立足山东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的实际,秉持人才“第一资源”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党管人才制度优势,创新实施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发展机制,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各地、高校、企业及创新平台也结合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探索,进一步丰富了“四链”融合的内涵意义、发展路径。去年,大众日报摘选部分典型做法进行了编发,对深化融合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随着“四链”融合向纵深发展,各地各领域积极探索推进融合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模式,涌现出一批融合特征明显、人才引领发展效能彰显有力的典型经验。近期,大众新闻分“人才引领驱动型、高校辐射驱动型、产业牵引驱动型、平台赋能驱动型、市场要素驱动型”5个类型,编发第二批“四链”融合典型案例。
聚焦国家粮食安全使命
构筑平台聚才“强磁场”
——山东农业大学聚力打造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
一、概述
高能级平台载体在集聚人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2年,山东农业大学联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共同建设我国唯一聚焦小麦育种领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经过两年的建设发展,实验室集聚高层次人才85名,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经费3.65亿元,与登海道吉、禾元种业等60余家企业达成横向科研项目167个,总经费4800余万元。共建山东农业大学德州(齐河)小麦产业研究院,集聚国内外相关方向的“最强大脑”,推动全国首个“吨半粮”示范区建设,真正实现平台和人才的相辅相成、同频共振、双向奔赴。
二、主要做法
1、聚焦国家粮食安全使命,共建科产教融合平台
实验室立足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战略,针对小麦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种业振兴。2023年,学校依托实验室,与德州市、齐河县合力打造小麦产业研究院,建设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科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联合山东种业集团共建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济南中心,聚焦小麦全产业重大科学问题和产业技术难题,共同打造集研发、繁育、推广、经营于一体的种业创新高地。依托科产教融合平台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构建“三位一体”全球引才宣传体系,发挥国家和省级人才工程“磁石”效应,建立人才引进工作“特区”,以多种形式集聚国内外相关方向的“最强大脑”,开展有组织大兵团协同攻关,努力为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实验室育成国家和省级审定新品种98个,其中重大品种22个。截至目前,实验室育成的“济麦22”和“山农20”位居我国小麦种植面积前三;“济麦44”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强筋小麦品种。创建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等15项高产、优质、高效栽培主推技术。
2、探索灵活的体制机制,打造引才聚智科创平台
只有厚植成就人才的“黑土地”,才能营造人才聚集的“生态圈”。实验室坚持围绕平台需求引育人才,成立人才集聚平台工作领导小组,深入研判平台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科学制定人才引进计划。面向全球推动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从收入分配、团队建设、平台建设、研究生招生、职称晋升、人才计划等方面量身定做引进方案,精准招揽集聚国内外相关方向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研究团队,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为平台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能。实施“1512”人才工程,完善平台创新团队培植机制,加速形成人才“雁阵”格局。坚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淡化编制身份,选聘高层次人才到平台机构任职,为平台跨越发展注入新动能。面向全国以“项目制”“团队制”等形式招募高层次专家,通过“专家组阁”“择优委托”“揭榜挂帅”等有组织科研模式,引进专家团队29个。
3、面向产业发展关键难题,搭建产业发展服务平台
实验室和产业研究院依托人才优势,与小麦产业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依托山东现代农业高等教育共同体构建小麦产业“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生态体系,组织开展“个性化”“订单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加强战略领军人才培育,推荐领军人才进入国家和省科技规划、战略研究咨询专家库,以及科技项目、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库,参与科技创新政策制定、重大项目指南编制等决策。组建粮食产业专家服务团,围绕破解企业生产难题开展科技服务。选派教师到行业龙头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到地方政府担任“科技副职”,深入产业一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创新难题,面向产业急需开展定向科学研究。实验室目前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25项,转化品种、新技术、专利95项,成果转化金额7500余万元,《科技日报》头版以《创制百余品种技术覆盖过半中国麦田》为题报道实验室品种技术成果。
4、聚焦小麦育种卡脖子技术,打造创新赋能发展平台
实验室深入调研小麦育种“卡脖子”关键问题,凝练形成主攻方向,组织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凝练重大项目指南建议,全面跟踪指南动态,提升科研团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能力。依托大平台,组建大团队,实施大项目,整合优势研究力量,通过实验室和产业院“双子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成果库建设,鼓励集成创新,加强论证策划,倾斜资源配置,为解决企业问题,种业振兴提供了创新支撑,利用技术扶持60余家种业企业快速成长。实验室针对小麦丰产广适、抗病耐逆及品质等性状改良,不断创新小麦育种理论,建立了科学高效的育种技术体系,在我国小麦育种领域占主导地位。
企业家、科学家、教育家“握指成拳”
推动“四链”融合共振
——滨州魏桥国科高等技术研究院构建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
一、概述
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山东魏桥创业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中信信托深度合作,高标准建设滨州魏桥国科高等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魏桥国科”),不断凝聚企业、高校、金融三方力量,聚焦产业发展需求,立足新型研发机构定位,纵深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起“科技创新+产业转化+金融支持”的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了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截至2024年6月,魏桥国科获得魏桥创业集团总投入超100亿元,引进各类人才400余人,获批山东省先进铝基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7个省部级以上科创平台,开展研发项目99项,产生知识产权300余项,转化公司15家,在推动高端铝、智能纺织、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做法
1、汇聚优势资源,组建高水平实体化创新联合体,助力产业链创新发展
魏桥国科坚持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建设思路,由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投资85亿元牵头组建。组建过程中,魏桥国科在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同时,还注重汇聚国科大、中科院丰富的科研人才资源和中信信托金融资源,赋能魏桥国科建设,共同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实体化创新联合体。主动对接滨州产业基础,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同步结合中科院相关院所特长,设立金属材料、先进纺织材料、高端化学品材料、智能技术、能源与环境、航空宇航、未来技术7个研究中心,有组织开展科研工作,对相关领域进行技术突破,既服务于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又探索更多未来产业领域的可能性,有效支撑了滨州市、魏桥集团等相关产业链创新发展。
2、顶层设计牵引,构建高层次人才规模化集聚机制,搭建多样化人才队伍
积极优化完善管理架构,采用“大院强所”支撑策略,建立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和院长办公会“三会”机制,促进人才队伍系统化搭建。其中,理事会由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魏桥国科科创基金董事2名企业家、中科院4名高级管理干部和清华大学等机构的4名战略科学家组成;学术委员会由中科院院士任主任,中科院、国科大、苏州大学等相关专家任成员;院长办公会则由具有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机构运营经验的专家和魏桥创业集团高管组成,主要负责魏桥国科重大问题决策、学术监督与评价、日常工作执行等。坚持全职和柔性两手抓,以七大研究中心为基本单元,中心采用主任负责制,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配备一定数量的研究员、科研助理、工程师,每个研究中心围绕重大科技任务组建若干个跨学科、跨领域、跨机构的科研团队,共组建科研项目团队30余个,集聚研发人员226名。在北京设立魏桥国科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人才飞地”,发挥地域优势和战略协同作用,帮助魏桥国科引进京津冀地区优秀人才。同时,制定“人才十条”,提出四类人才及其认定标准,明确薪酬待遇、科研经费、安居待遇,顶尖人才年薪可达500万元,科研经费按需保障。目前,魏桥国科已集聚各类人才400余人,其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人才占比达到51.4%,硕博士占比达到近90%。
3、建强创新“支点”,创建人才效能提升重点平台,提升人才链创新链融合效能
聚焦金属材料和高端化工材料领域,建设人才效能提升重点平台,制定建设方案,明确人才引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目标任务,不断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释放集聚人才、联合攻关等集成效应。联合国科大、山东大学等国内62家高校院所和重点铝企,协同搭建山东省高端铝制造与应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产业需求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开展科技研发和技术联合攻关项目42个,带动研发投入6.15亿元,形成国家、行业标准20余项。加大高端科研设备投入力度,投入1.8亿元打造分析测试中心、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等16个研发实验室,耗资4000余万元购置高性能球差扫描电镜,配套立项“原位芯片实验室系统的研发”项目,在材料表征能力上的多项指标达到全球唯一。持续完善平台与重点企业对接机制,与魏桥纺织、山东宏桥等10余家企业构建起紧密高效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征集制定3批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攻关指南,涵盖企业技术需求170多个,涉及机器视觉检测、工业人工智能、无人系统等前沿领域,面向海内外公开征集解决方案。截至2024年6月,魏桥国科以“揭榜挂帅”形式立项11个项目,破解高端铝、智能纺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技术难题30多个。
4、“园区+基金”联动,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助力创新链产业链融通互促
聚焦科技成果早期融资难、转化难等问题,坚持“园区布局+基金配套”一体推进,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高校院所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搭建转化平台,推动开展前沿技术领域的研发转化一体化大型项目,在魏桥国科周边配套建设占地120万平方米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航空航天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4个科技成果转化园区,魏桥国科的研究成果可直接引入科技园进行转化赋能和孵化。深化金融赋能,魏桥创业集团牵头,魏桥国科参与设立7只科创基金,备案规模达到178亿元,强化成果转化不同阶段的金融支持。目前,已投金额超过30亿元,投资项目15个,涵盖光刻胶、铝基复合材料、激光选通成像等多个前沿领域,促进了一大批以“中科系”为代表的优秀成果在滨州转化应用,推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无人机、先进材料与装备、智能制造四大核心产业链集群式发展。其中,投资的中科复材公司生产的铝基复合材料部件已应用于华为、荣耀、星网等产品中,年营收突破5000余万。